曹操和曹丕、曹植是父子關系,曹丕和曹植是兄弟關系。曹丕、曹植都是曹操和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的兒子,可謂一母同胞。身為親兄弟的曹丕與曹植,為了獲得曹操的認同,互相競爭,因此失去了兄弟之間的血脈親情。他們各自聚集了文人謀士,為自己謀劃策略,為爭取曹操死后的繼承權而彼此斗爭。

兩人個性不同各有優劣。在文學造詣上,曹操氣魄昂然,曹丕卻文風婉約,字里行間始終帶有一絲公子哥作派,曹植則文采過人,字詞透露著壯志報國的傲骨。文才上曹丕始終比曹植略差一點。
建安十五年,曹操帶領子臣們游玩銅雀臺。心情一高興叫曹丕曹植各自寫文助興,曹植文思敏捷,揮筆而就,所寫之文為臣子里最優秀的。曹操很是為之驕傲,想好好栽培曹植,希望他除了能寫詩作賦之外還能具備治國才能。因此曹植被封為平原侯,賜予招納人才的資格。曹丕則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雖然沒有被封爵位,可是卻因此進入朝政,由此積累了治理國家的經驗。
曹丕生于公元一百八十七年冬,卒于二百二四六年六月,享年四十歲。他終結了漢王朝,一舉開創了魏國,與蜀國、吳國形成三國鼎立之勢。雖然在位時間很短,只有區區六年,但是曹丕取得的功勛卻不容小覷,特別是廢除宦官干政和創設九品中正制上,為后世的集權統一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曹丕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還是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他的文學功底非常深厚,在八歲的時候就能做出整篇的文章。他所著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本文學批評理論專著,至今仍廣為流傳。作為詩人,他擅用樂府題材,講究音律美,詩歌內容細膩,代表作為《燕歌行》。文學造詣的深厚與曹氏家族的教育有著深厚的聯系,曹丕與曹操、曹植合稱“三曹”,在中國文學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