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在20世紀90年代初經歷了兩次解體,最終分為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省。共和國包括波斯尼亞、馬其頓、克羅地亞、黑山、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和塞爾維亞,自治省包括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后者已得到廣泛承認。
一、南斯拉夫第一次解體

南斯拉夫在歷史上只存在了21年,國家在二戰中解體。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導致二戰爆發。當時南斯拉夫王子遇到了麻煩。兩天后,他的侄子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保羅的統治。當時皇家抵抗力量薄弱。此后,雖然南斯拉夫沒有立即從主要國家的營地撤出,但情況發生了變化。半個月后,德國和匈牙利正式入侵南斯拉夫,并迅速占領了領土。德國和匈牙利先后瓜分了周邊領土,意味著南斯拉夫的正式解體。
二、南斯拉夫第二次解體
二戰后,歐洲分為東西方陣營。1948年,南斯拉夫與蘇州的政治關系惡化,雙方不僅分手了。蘇聯也宣布南斯拉夫不再是蘇聯和東歐的成員,完全封鎖了南斯拉夫的經濟。幸運的是,美國和英國此時解救了南斯拉夫,為南斯拉夫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生產工具和原材料。冷戰期間,南斯拉夫成為西歐國家主要的勞動力輸出地。雖然無法融入西歐陣容,卻為南斯拉夫獲得了生存空間。
1980年,蘇聯國力大幅下降,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在南斯拉夫的就業人數大幅減少,從而導致中國失業人數劇增,人民生活質量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米洛舍維奇于1990年開始采用多黨制。此后,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開始以獨立改革為目標,并于1991年宣布獨立。值得確認的是,維持民族社區的政策在當時已經不切實際。南斯拉夫就這樣第二次解體了。雖然民族血統和語言在解體后幾乎相同,但它們之間的文化和宗教差異已經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