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一、字數要求不同,律詩一般為八句,五言律、詩一共四十個字,七言律詩一共是五十六個字;超過八句就是長律,長律多數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絕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數只有律詩的一半,五言絕句是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是二十八個字。

二、聲韻、平仄要求不同,律詩一般押平聲韻,押仄聲韻的律詩非常罕見,基本可以忽略;律詩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規定,這個講究很多,要學起來得費一翻工夫;律詩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絕句又分古絕與律絕:1、古絕是古體詩,也就是自由詩,不管是押仄聲韻還是平聲韻,都不受近體詩平仄的事縛;2、律絕相當于二分之一律詩,因為是四句,只有正常律詩的一半,不但必須押平聲韻,而且也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
三、起源不同:律詩是近體詩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詩為近體詩的總稱,近體絕句也包括在內,后來才劃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定型于初盛唐間,成熟于中晚唐時期。
絕句起源于漢魏六朝的樂府短章,其名稱可能來自六朝文人的“聯句”。文獻記載,六朝時期文人宴集,有聯章作詩的風氣,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詩。如果將各人所作的割斷開來,單獨成篇,就叫“一絕”,而絕句的稱呼即由此而立。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非常嚴格。常見的類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律詩和絕句的特點: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講究粘和對。4,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其他兩聯用不用對仗悉聽尊便。
絕句起源于兩漢,成形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朝,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后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后二、中二)。“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