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臥軌是一個鐵道工發現的。1989年326日,海子在河北山海關選擇軌自殺。海子逝世后,前的朋友曾表示:海子個有自殺情結的人,他生前還曾和好友探討過自殺的方式。朋友還表示海子可能把死亡當做了他詩中的一部分,在他自殺前夕創作的詩中就能發現。在《春天,十個海子》中他是這樣寫道: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

根據海子死后一些詩人和作家發表的一些文章看,有人認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認為他是江郎才盡,有人說海子的死是殉詩,有人說海子的死緣于城市和鄉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說海子的死是練氣功走火入魔,這些說法反映了人們當時對海子之死的關注。
海子死后,關于海子詩歌的水平問題,也有過一些大大小小的爭論,有人說他的詩是偉大的詩,有人說他的詩思維混亂,語言蒼白,不值一讀。最近在某期書城雜志上就發表了某人一篇名叫《病句走大運》的文章,稱自己是海子的大學同學,然后斷章取義地找出若干句子,對海子的詩歌和文字水平提出質疑。
在朱大可先生的文章《先知之門》中,他認為海子的死“意味著海子從詩歌藝術向行動藝術的急速飛躍。經過精心的天才策劃,他在自殺中完成了其最純粹的生命言說和最后的偉大詩篇,或者說,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謠和死亡絕唱。”從某個角度看,朱大可先生的論文似乎稍顯得形而上學了些,但是他的立論和論證是嚴謹的,所得出的結論也讓許多人信服。
另外就是海子生前好友詩人西川的說法。有關海子之死,西川寫過兩篇文章。一篇文章是《紀念》,做為海子的朋友,海子死后他又全面編輯過海子的詩歌作品,也許他的一些說法是最為可靠的。另外一點就是,當由于海子的死引發了眾多青年詩人的自殺事件(這里面包括另一位北大詩人戈麥和更為有名的顧城)之后,西川又寫了《死亡后記》,較為客觀地分析了海子自殺的幾種原因,并提醒青年詩人不要仿效海子的行動,好好珍惜生命。這也表現了詩人西川的良好社會責任感。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4年創作成名作《亞洲銅》和《阿爾的太陽》,第一次使用“海子”作為筆名。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里,海子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和《海子詩全編》等。
在詩人生命里,從1984年的《亞洲銅》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詩《春天,十個海子》,海子創造了近200萬字的詩歌、詩劇、小說、論文和札記。比較著名的有《亞洲銅》、《麥地》、《以夢為馬》、《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