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風俗習慣始于古代的冬祭豪禮,以祭拜主題活動來娛神祭祀,祈禱蒼天與神明的庇佑。之后在民俗慢慢演為拜祖的主題活動,叫祭冬或拜冬,時間一長則留有了冬至燒紙拜祖的傳統民俗。

古代人因對很多天氣現象匪夷所思,因此就把他們歸入老天爺神明的操縱,覺得春風夏雨、秋露冬寒、星斗河漢、日蝕月虧、旱災洪荒之、大海嘯地震災害等天氣現象,統統是老天爺神明所做。因而,古代人尤其高度重視以祭拜主題活動來娛神祭祀,祈禱蒼天與神明的庇佑。 冬至節氣之日,歷代王朝必須行“賀冬”之儀,舉辦莊重盛大游戲的祭祀祭神大典,稱之為“冬祭”豪禮。祭拜主題活動場景宏偉,一般全是在野外舉辦,因而又被稱作“郊祭”。至明、清階段,祭拜主題活動在古代祭祀的基本上,更為神圣化,更為莊重。因此,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北京南郊修建了北京天壇。北京天壇雄偉壯觀,中間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東北地區為放棄所,西北為齋宮。自此,冬至節氣祭天大典都會北京天壇舉辦。祭祀主題活動十分莊重,冬至節氣前一天,皇上移駕齋宮,開展淋浴,次日在圜丘舉辦祭祀豪禮,常用牛、羊、豬、鹿全是在放棄所專業喂養的。祭祀時,務必穿祭服,生火懸燈,樂奏鐘鼓,唱迎熱曲,請神牌,行大禮,祈禱天魔神庇佑國富民強。 冬至節氣祭祀拜神演進到南朝時期,在民俗慢慢演為拜祖的主題活動,叫“祭冬”或“拜冬”,并變成拜祖的節日,時間一長則演為傳統民俗。冬至節氣拜祖的方式分二種:一種是戶外祭拜,另一種是房間內祭拜。
戶外祭拜,在先祖公墓舉辦。俗傳冬至節氣破土萬事大吉,而其他的日子則不適合隨意“破土”因而,大家多挑選在冬至節氣這一天給墳墓添土或豎碑,傳說故事是給先祖修整住所。添土豎碑后,再在墓前擺符盤,點燭、供香、燒紙錢、放爆竹,向先祖鞠躬禮施禮獻給,以悼念先祖福報。
房間內祭拜,則在家祠舉辦。冬至節氣日前一天夜里剛開始,事前在祠堂設香案,擺貢品,供三牲(豬、雞、羊或魚)。到夜里十一點鐘上下,由首領或學識淵博的老人主祭,領合族造成男丁,敬香,上燈,敲磬,鳴炮,按輩份長幼尊卑先后祭拜,行三紀念,讀祭祖文,祈禱全族長命富貴。 不論是戶外祭還是房間內祭,拜祖全過程上都有聚會的風習。東北人作興冬至節氣這一天吃粽子、小餛飩,北方人作興喝紅豆黑米粥、吃湯圓。冬至節氣拜祖,不但在民俗,漢傳佛教界也承習了這一傳統式。明朝佛家經典著作《三藏法數》上說:“冬至節氣,則一陽新生,履長之始。是日持齋修行,即能致福也”。冬至節氣這一天,佛寺多舉辦拜祖水陸法會,眾僧還要前去祖師爺塔墓、祖堂祭供各代祖師爺德盛。一些寺廟為便捷信眾,也要增設福報堂等,為信眾出示置放祖先牌位的住所,以便超薦。“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它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式。自古以來,冬至節氣拜祖的民俗民風,不管在北方地區還是南方地區,迄今仍普遍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