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初平,后世稱為黃大仙,是漢族民間信仰之一。著名道教神仙,出生于浙江省金華蘭溪黃湓村,一說出生于浙江省金華義烏赤岸。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華山中修煉得道升仙。
2、有拜黃鼠狼的說你們看道教也供奉黃大仙啊!加上網絡文化中經常出現這些出馬的故事,讓現在不少人一聽到黃大仙就想到黃鼠狼。正統道教徒說的黃大仙是一位姓黃的仙人,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他的故事。

3、黃初平,后世稱為黃大仙,是漢族民間信仰之一。著名道教神仙,出生于浙江省金華蘭溪黃湓村,一說出生于浙江省金華義烏赤岸。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華山中修煉得道升仙。宋代敕封為“養素凈正真人”。在港澳臺,東南亞廟宇眾多。今得道升仙地建有浙江金華黃大仙祖宮,廣州和香港等地建有黃大仙祠。香港亦有為紀念他設立的黃大仙區。
4、在漢族民間流傳黃大仙法力高強,能夠點石成金。傳說因為煉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藥方”度人成仙,得到人們的信仰和崇祀。相傳黃初平十五歲放羊時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石室中,收他為徒。一學就是四十多年。
5、黃鼠狼是五大家仙之它又被稱為“黃皮子”、“黃大仙”等,在北方農村地區較為常見。由于黃鼠狼生性狡詐,并且經常會跑到家里偷雞,因此它的名聲在老百姓心中不大好。道教其實也供奉著一位黃大仙,南方地區還會為他立廟祀奉,以求黃大仙能幫自己指點迷津,護佑平安,素有“有求必應找黃大仙”的說法,那么這位道教神仙黃大仙有什么來歷呢?
6、自漢代開始到明清時期,仙道文化一直是浙江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五代至宋朝,浙江的道教文化達到鼎盛,像葛玄、葛洪、陸修靜、司馬承貞、杜光庭、葉法善、張伯端等高真都曾在浙江傳道講學。黃大仙,本名叫黃初平,是東晉人士,出生在浙江省金華縣,當地濃厚的道教文化也讓黃初平與道教有著很深的緣分。
7、黃初平在修道成真后,不忘道教濟世度人的初心,在民間懲惡除奸、勸善揚善、贈醫施藥,有求必應,為世人敬仰。老百姓紛紛為黃大仙立廟祀奉,帝王們也是對黃初平推崇有加,宋哲宗、理宗兩位皇帝先后誥敕約“崇其美名,褒其有求必應”。古代文人墨客更是對其大加贊賞,蘇東坡曾寫過:“先生養生如牧羊,放之無何有之鄉,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李清照也為其賦詩:“金華山長赤松勁,仙鶴雙雙入白云。牧羊少兒留仙跡,清澗潺湲古洞深。”
8、黃大仙不僅在金華地區廣為流傳,而且是港澳和海外同胞信仰的神仙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一代“僑仙”。那么,黃大仙究竟是何人,他是那里人,又是怎樣成“仙”的呢?筆者認為黃大仙的名字皇初平即鳳皇,源于越人的鳳鳥崇拜,能預知晴雨、預兆禍福、助人立國的鳳皇(也即金烏、烏傷、丹鳥、商鳥、【左商右鳥】鴹、羅平鳥、冶鳥、翳鳥),春秋時衍變為越國社稷神東皇公,到漢魏時搖身一變為懸壺濟世的神仙赤松子。晉朝葛洪在義烏丹溪一帶煉丹采藥,搜集當地黃(皇)仙人的傳說,赤松子就成為道家的仙人皇初平。今做考證如下。
9、黃大仙修煉成仙的故事有諸多傳說,且屢為故籍所載。晉朝葛洪的《神仙傳》所記最早:“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馀年忽然,不復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歷年不能得見。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問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馀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為占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皇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聞之驚喜,即隨道士去尋求,果得相見。兄弟悲喜,因問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東。’初起往視,了不見羊,但見白石無數,還謂初平曰:‘山東無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見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變為羊,數萬頭。初起曰:‘弟獨得神通如此,吾可學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棄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還鄉里,諸親死亡略盡,乃復還去,臨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為赤,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魯班。其后傳服此藥而得仙者,數十人焉。”
10、(1)在這里,皇初平即赤松子,即后來的黃大仙。皇初起即《列仙傳》中的赤將子輿,為木工,又稱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