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彌留之際,她曾囑咐孫兒康熙皇帝:“太宗入土安靈已經很久了,就不要打擾,我又心中掛念你的父親,等我死后,就在孝陵(順治帝陵墓)附近隨便找個地方把我安葬了吧。”康熙皇帝十分敬重這位祖母,因此在后者過世之后,先是于清東陵附近的昌瑞山下建造了”暫安奉殿”,并將孝莊皇后靈柩停靈于其中。
2、公元1725年,雍正帝在“暫安奉殿”的原處,就地建造了地宮陵寢,孝莊皇后陵墓也于此時葬入了地宮。因陵寢位于皇太極的昭陵西方,所以又被稱為“昭西陵”。

3、此外,昭西陵的位置也是頗為讓人議論。陵寢位于清東陵風水墻之外東方位置,與昭陵更是相差甚遠。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它不屬于清東陵、昭陵中任何一系。原因在于,清東陵始建于順治年間,其中最為尊貴的地方建造了順治帝的孝陵。如果將順治帝生母孝莊皇后陵墓放在東陵之中,按輩分說不過去。加上孝莊皇后又不愿意葬在昭陵,于是孝順的康熙和雍正兩帝只能另外建造了昭西陵。
4、好在,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都是對孝莊皇后敬重有加,因此倒也沒有一拖再拖。同時,從今日孝莊皇后的昭西陵規模格局上看,這座陵寢的級別是清代所有皇后陵墓中最高的。這也算是對孝莊皇后一生功績的一種肯定。
5、關於孝莊皇后為何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間有"托夢定陵址"的說法。大意是:孝莊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決定將她葬入昭陵,與太宗合葬。但當梓宮途經東陵時,突然沉重異常。128名槓夫個個被壓得齜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難行,只得把梓宮就地停放。兩個時辰過後想繼續前行,梓宮就像長在地上一樣,絲毫不動。這下子可急壞了送葬諸王大臣,於是飛報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籌莫展。當夜皇帝夢見孝莊皇后,對皇帝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很顯然,這純屬神話,不能作為依據。還有的說,因為孝莊皇后下嫁給多爾袞,已不是皇太極的皇后了,所以她沒有資格入葬昭陵,也無顏與皇太極合葬。清廷官書從來沒有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康熙帝以後各帝始終承認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說這條理由也不充足。而查閱史料,孝莊皇后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有這樣一段記載。孝莊皇后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順祖母,孝莊皇后死後,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那麼,為何孝莊又被葬在了清東陵大紅門東側風水墻外,而不是在皇陵內呢?許多野史稱,這是因為孝莊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其實,這只不過是好事者的主觀意會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孝莊則是順治的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就與她的輩分不相稱。第孝莊雖葬在遵化清東陵,但與遠在瀋陽的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個體系。孝莊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東陵區外,以示區別。第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莊皇后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莊皇后的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將昭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第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皆走左門,臣工走右門。把昭陵建在大紅門左側,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紅門左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大紅門右側,低洼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從地理環境上看,也應該將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從以上多少點看,將孝莊皇后葬在東陵陵區外,絕不是為了罰她為後代子孫看守陵門,而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後作出的最佳選擇。
6、第三: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莊皇后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莊皇后的昭西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