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幾經猶豫之后,領頭的小藤壺鵝縱身一躍,像一顆石子快速下墜。它一路翻滾,在巉巖上彈跳,在危石上磕碰,終于跌落在崖底的一叢綠草之中。
2、長大后,像父母一樣,它們還會把巢筑在高崖之上,來躲避天敵的襲擾和人類的捕獵。當新一代藤壺鵝出生后,它們又將鼓動幼雛勇敢地跳下懸崖,以求得生命的再度延續……

3、“翅鴻白雁隨”。翅鴻之“鴻”,即天鵝、大雁一類,這里與白雁之“雁”是文學上的互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鴻雁,即天鵝、大鵝一類動物。“翅”則表示這種大鵝在“翅膀”這個概念上非常有特點。我們知道格陵蘭有一種飛鳥因對幼雛的“虐待”而廣為人知,它便是格陵蘭首席代言人藤壺鵝(Brantaleucopsis),格陵蘭“大鵝”。藤壺鵝主要在北極群島繁殖,格陵蘭東部的種群約有四萬只,筑巢在百米多的垂直高崖之上,幼雛出生三天后的小鵝便需從山頂跳下,而他們大約八周后才能會飛,所以總有一部分小鵝在跳崖的過程中不幸摔死。跳崖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翅膀”的控制與理解,跳崖本身可以視作一次“翅膀喚醒”教育,所以“翅鴻”的表述顯然是以典型特點命名,“翅鴻”即格陵蘭之藤壺鵝。
4、十洲三島萬國·滄海島·翅鴻:翅鴻(藤壺鵝)媽媽正在為孩子們的“翅”喚醒(跳崖)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