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體主要有以下的四個特征:詩歌是凝練且富有音樂美的語言;詩歌具有強烈的情感;詩體具有跳躍性的言語結構。以下,我將從《春江花月夜》來看詩體的這幾個特征:
2、詩體具有跳躍性的言語結構: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特點是以江月統攝全篇,表現在(1)處處扣住“春江花月夜”五個字,而且這五個字在詩中反復出現;(2)詩以“月”為中心,月色和江水互襯,春夜和離情相映。

3、除了聞一多所指出的這兩個方面,還應該注意到《春江花月夜》在詩歌形式上所具有的突破意義。在體裁上,六朝詩體以簡約的五言為主,樂府詩歌中的吳歌、西曲多為五言四句的單曲,六朝宮體詩常常用來配樂演唱,這種五言詩體制就成為入腔的基本要求。對《春江花月夜》而言,《通典》中說,大唐武太后之時,《春江花月夜》是少有的可以合于管弦的詩題。但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把五言形式改為七言,根本就難以入腔,恐怕不能用于演唱了,表現出脫離音樂形式束縛的傾向。這是詩歌藝術在語言方面的“自覺”,是對南朝文學的一個關鍵性突破。
4、五言短詩一目了然,而張若虛的長詩體量增大,為了不顯拖沓,必須特別講究結構經營。原本也有《西洲曲》這樣把多首短篇連綴成長篇的詩歌,每個短篇都表達一個相關的場景,但它的連綴比較松散,各個場景相對獨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吸收了這種場景聯章的方式,卻別出心裁地按照月升與月落的時序來設計每一小節的不同主題,又每四句設計為一韻,避免了節奏上的單調,產生回環之美。通過轉韻與轉意的結合,雖然全詩字句繁多,卻構成了渾然無隙的藝術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