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壺雖然看上去像貝類生物,但其實它們是節肢動物門下蔓足亞綱藤壺亞目目的一種生物。它們的形態有很多種,但鵝頸藤壺并不是藤壺,雖然它們和其他藤壺一樣,也是寄生在其他生物身上,或者是木樁以及船底下。但鵝頸藤壺屬于圍胸目茗荷科,和我們常見到的藤壺并不是一類。
2、達爾文曾經花費了整整八年時間研究藤壺,它發現藤壺和蝦以及蟹的親緣關系更近。而且藤壺都是雌雄同體,不過在繁殖后代時,它們每次只能選擇一種性別。

3、雖然我們見到的藤壺都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事實上,它們在剛出生時也會四下移動,此時的它們就像是小蝦小蟹一樣,會隨著水波流動尋找未來定居的地點。
4、它們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它們會選擇粗糙不平的地方作為附著地點;還要要求這里水流不太快;以及這里食物要足夠多。多說一句,不同的藤壺對環境的要求不同,有些喜歡寄生在礁石周圍,有些喜歡在食物豐盛的地方定居。
5、能夠滿足它們要求的地方除了礁石、船底、木板之外,還有海龜,鯨魚等生物的身上。之所以不選擇鯨魚以及烏龜等生物作為附著地點,是因為其他生物要么游泳速度過快,要么皮膚光滑,要么是群居生活,同伴之間能夠幫忙清理身上的藤壺。
6、當藤壺選擇了一個合適的地方生存時,此時它們身體會向外分泌一些黏性物質,此時這些物質黏性不強,如果藤壺覺得寄生的地方不太適宜生存,它們還會離開,重新選擇寄生的地方。
7、藤壺以浮游生物為食,藤壺石灰外殼中有一個小孔,它們身體會露出一部分,而露出的這部分會像網一樣,網住流經這里的浮游生物,然后以此為食。
8、藤壺雖然看起來人畜無害,但實際上如果它們寄居在生物身上,會給生物帶來較大的影響。
9、首先,藤壺并不是像膠水一樣黏在生物皮膚表面,而是鑲嵌在生物的皮膚之中,如果石灰質外殼深入的較深,會引起生物的不適,此時生物可能會通過拍打海面,拍打礁石,甚至是船只等擊落寄居在身上的藤壺。
10、據《每日郵報》報道,加尼福尼亞州蒙特利港一艘正在行駛的船只遭遇座頭鯨的攻擊,不過座頭鯨只是狠狠地撞擊了一下船只,并沒有攻擊人類,事后人們發現座頭鯨攻擊之后留下了一大堆的藤壺。據漁民猜測,座頭鯨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清理身上的藤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