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張照片上面的小鳥就是今年才出生的幼鳥,它們個頭很小,總是鉆在成鳥大長腿的間隙里面,很難清晰的單獨拍到它們。
2、“這是鳥媽媽在喂小寶寶呢。”王軼告訴記者,不同于雞鴨鵝之類的早成鳥,出殼后的幼鳥,全身有稠密的絨羽,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隨親鳥自行覓食?;鹆银B則為半晚成鳥,剛出生的幼鳥出殼時腿腳軟弱無力,不能離巢,需要親鳥飼喂。在親鳥喂養時還有一點比較特殊的是,火烈鳥幼鳥主要是依靠吃成鳥嗉囊里分泌的乳狀物來生存,這種乳化物類似是哺乳動物的乳汁,非常有營養,是人工合成飼料很難比擬的。

3、據了解,目前,紅樹灣濕地公園里養殖的火烈鳥為海南最大的一個火烈鳥種群,在海南野生動植物園雖然也養殖有火烈鳥,但數量不多,只有10多只。2013年,在該園曾經人工孵化出來過火烈鳥幼鳥,但由于不是親鳥喂養,所以早早夭折,沒有存活。富力紅樹灣濕地公園誕生的這只火烈鳥幼鳥,為海南第一只自然孵化的火烈鳥,由于是由親鳥喂養,所以存活率可能會大大提高。
4、雄雌火烈鳥共同筑巢并孵化一個鳥蛋。在此期間,成鳥會產出豐富的嗉囊乳,之后長達九個月的時間里,火烈鳥幼鳥都將以此為食。另外幼鳥向父母乞食發出的聲音會刺激成鳥的大腦釋放催乳素。神奇的是這與幫助人類產奶的催乳素是同一種,它可以促使父母嗉囊中的細胞膨脹并分泌乳汁。
5、火烈鳥乳汁中的蛋白質、脂肪含量都比哺乳動物的乳汁高,而且顏色為亮粉色。這是因為親鳥在乳汁中加入了類胡蘿卜素,這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促進幼鳥的健康快速成長。
6、可以說親鳥在哺育的時候把盡可能多的能量與養分融入了嗉囊乳汁中,所以在喂養幼鳥過程中,親鳥也會變得憔悴。相比于其他鳥類,這似乎不是一種最佳的喂養方式,為什么它們不能單純地喂食一些其他食物呢?
7、英國有研究者認為火烈鳥屬于濾食性動物,它們獨特而彎曲的喙就像一個篩子,幼鳥的直喙變厚變彎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且也需要更多的時間掌握濾食方式。所以火烈鳥的喂養方式是與其覓食方式及身體構造相適應的。
8、鳥類雖然是卵生,但確實有些類群能夠產生類似乳液的物質來哺育幼鳥。不止火烈鳥,我們熟悉的鴿子和帝企鵝也能產生“鳥乳”。不過,鳥乳和我們熟知的哺乳動物的乳汁完全不同。最顯而易見的區別就是,哺乳動物是從乳房分泌乳液,而鳥是直接“吐”進了雛鳥嘴里。
9、在下蛋之后,為了迎接即將降生的幼鳥,鴿子父母的嗉囊開始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嗉囊的上皮細胞開始大量增生,血液供給加快,同時這些細胞內開始生產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在裝滿營養物質后從表皮脫落,累積成了干酪般黃澄澄的能量球[1]。
10、然而,如果雌鳥回得晚了點,或者雛鳥孵化的時間提前了,雄性帝企鵝就要面臨獨自哺育幼鳥的難題。繁殖地距離海洋足足有幾十公里,孩子的媽媽一時半會兒趕不回來,而剛出生的幼鳥極其脆弱,如果暴露在寒風中,可能不出幾分鐘就會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