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工現場,周義波指出,武當太極功夫城項目是武當山特區以武術產業為重點,將體育產業培育成為特區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特區將秉承“重商、親商、愛商”的理念,全過程跟蹤、零距離服務,為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遇真宮校區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創造良好的環境。
2、據了解,武當山道家傳統武術館遇真宮校區建設項目總投資約3000萬元,占地面積8030.63平米,建筑面積為84021平米。主體建筑為1棟綜合教學辦公樓、2棟學生職工宿舍樓、2棟學生食堂兼室內練功廳、3棟四合院高端養生公寓。該項目建成后將引入文武學校辦學模式,解決武術館校學齡青少年入學問題。

3、武當武術,它是有其特別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來為其作專門的定義。武當武術,特指在元末與明初,由武當道門著名內丹修煉家,道學研究家張三豐先生為代表集大成開創的一派帶有道家內丹修煉內涵的拳法派別。歷史上,因其特點明顯與少林拳門派有別,故特稱之為“武當拳”。武當武術這一武術門派的功夫,雖然由于歷史的客觀且復雜的原因,由武當山的道士不斷傳到全國各地的其他道教宮觀,并且又直接和間接傳到民間,并不斷有所繁衍發展,但因為它們源自武當山,源自以張三豐為代表的一代祖師,并一直遵循其基本原理,所以也就自然沿承為武當武術。
4、武當武術在元明時期的張三豐之前已經有了漫長的存在歷史,但在這之前它尚未形成完備的體系,也未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直到張三豐創立太極丹道修煉體系,集道家前輩之長并借鑒少林拳法之優點,納武技于道義創編太極拳法,作為內丹修煉之動功,且以極高養生價值之余,發揮意想不到的技擊之妙,以太極拳為主要代表的內家拳法,逐漸發展為以太極、形意、八卦為三大支柱,理論上博大精深,技術上嫻熟完備,內容上豐富多彩,門派上面百支千家的寵大“內家”體系。
5、武當武術,歷史上又稱為內家拳,或稱為武當內家拳。內家的真正含義是要圍繞道家內丹修煉這一要旨來解釋方能明了。張三豐在《太極拳歌》中這樣答道:“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所以,他創武當太極拳,開宗明義是把養生放在首位。把太極拳當作修煉內丹的一種動功功法。所以,內家拳首先是取得內養成就,在此基礎上附帶產生出技擊效用。也即是說,內養為本,技擊為末。據當代一些內家拳家的切身體驗,亦認為,學內家拳,如果從一開始就一直把技擊作為止的來鍛煉,恰將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只有以養成生為出發點,在行功中人參到底,靜到底,才能日日見功。
6、中國武術,最早起源于原始時代。人類為了獲取食物,捕獵要與猛獸斗;人類為了擁有、鞏固領地,這一部落要和那一部落斗。斗的年代久遠,人們積累起一些經驗運用于斗爭實踐,這便叫做武術或戰術。這里的武術、戰術之“術”,總歸也只是一種經驗主義的東西。如強勝弱,快勝慢,剛勝柔,有力勝無力,多勝少,大勝小等等。這種“術”只是在“量”和“速”的運用上做文章。武當武術的產生不是經驗主義的產物,而是理性的產物。它代表古之圣哲創造“止戈”為“武”的一種趨勢,最早源自伏羲、玄帝、堯、舜、老子等人。這里須分清的是,其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武當武術是對中國武術的一大創新和光大,而不是在自然武術上的一種改良;其它是先有理論后有拳法。武當武術的理論基礎就是道家哲學。
7、道家哲學當然不是專為道家拳術創立的理論。然而,武當武術創造發明于道家,道家比一般人更注重保存自己,因此也必須具有防衛術。于是,剖析社會流行的防衛術利弊,以道家哲學原理為指導的道家防衛術——武當拳法便自然產生了。道家哲學的本體是“道”。認為“天、地、人”之間有一個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為萬物,而又制約萬物。它的存在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它的行為是處柔守雌、無為不爭;它的表現是柔、靜、虛、空、圓、中、正、和等。這些都可以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概括表示。這些哲學基本原理用于指導武當拳法,與其他一些武術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以技擊為末學”是武當拳派的道德觀核心。其根本原理還是根自道家哲學家的“道”。比如說,道的本原是個渾沌體,在渾沌體里不存在矛盾和對立。那么,用在道家的社會觀念上,人與人之間也應以“渾沌”而處之,不應發生矛盾鬧對立。大家要各平共處,那么戰爭就是不文明、不道義的行為。所以,道教從來宣揚的就是和平的道,是止戈,而不提倡野蠻的戰爭。以理服人,而不以力服人。因而,技擊理所當然地被視為“不急之末學”。再者,凡是戰爭,無論雙方怎樣施展技巧,最終都是要保存自己,削弱或消滅對方,所以對抗性很強。即便愛好和平的一方竭力首先克制、回避,但若對方一味進犯,最終還是要短兵相接,進行“量”與“速”的殊死較量。所得后果,要么兩敗俱傷,要么一死一活,這樣的斗爭是傷害于人。道家要的是養生,而不是傷生,所以盡量避免和人爭斗,自然又把技擊視為“不急之末學”。
9、這就要談到另一方面,那就是道家看事物從來都講辯證。比如說,道的本原是個渾沌體,沒有矛盾和對立,這可稱作先天的和無極。但事物從無到有,從先天到后來,從無極到有極,有個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演化過程。當演化到后天有極時,便出現陰陽對立。以卦象表示,由兩儀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如此矛盾和對立一層層分化下去。依此理看待社會,即是:人處在社會群體當中應該以善為本,但因為矛盾對立之關系,社會群體中就有不以善為本的。你不犯他,他卻偏要犯你;你要保護善良人,他卻要殘害善良人……怎么辦?為了“護道降魔”,你必須制服他。不然,你還有什么資格算做修道、護道和闡道的人呢?因此,武功拳法必定要學要練,而且要練出最高本領,雖“百年不一用”,卻“未可一日忘”。
10、然而,道家的武功拳法從來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才使用。所以,它便產生了“后發制人”這個重德重禮的出發點和“貴化不貴抗”的斗爭原則。又因為它始終不忘養生之本,所以在戰術上多講求“虛心實腹”、“守柔處雌”、“崇下尚退”、“靜以制動”。《太極拳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太極拳論》又曰:“太極拳不自作主張,處處從人,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則吾隨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過也。”斗爭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敵方用了多少“量”、“速”,還將這“量”、“速”還給對方。故又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