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佛寺這個名字的由來先說一下故事:公元1649年,清兵南討廣州。平南王尚可喜與耿繼茂為統帥,合圍穗城(即現在的廣州),遭明兵頑強抵抗,攻戰十月而孤城難下,于是縱火焚城。烈焚之后,殿堂悉數化為灰燼。公元1663年,尚可喜心生懺悔,故自捐俸祿,以“為天子祈福”為名,動工重建佛寺,至翌年冬竣工。殿堂廟宇布局,建筑規格,皆仿京師官廟式樣。其中的大雄寶殿,更是氣勢雄偉非凡,殿中供奉三尊大佛像,一一皆以青銅精鑄,各高6米,重10噸,堪稱嶺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亦由此而得。
2、大雄寶殿是大佛寺毗盧殿以外最恢宏的建筑,殿內正中供奉著三尊雄偉的金身大佛,佛殿的建筑規模為嶺南之冠。以黃銅精鑄的3尊三世佛像,各高6米、重10噸,成為嶺南之冠,故取名大佛寺。

3、從西湖路進去,首先看到的是毗盧殿,殿內主要供奉毗盧遮那佛,他是釋迦牟尼的法身佛,這座大殿也是大佛寺的誦經殿,經常有人在里面誦經。
4、毗盧殿誦經大廳分為兩層,第一層是誦經場,二樓是三面回廊,供奉著各種迷你佛像,在回廊上可以觀賞整個大廳的華麗景觀。
5、進入佛寺首先能夠看到的是天王殿,里面供奉著彌勒菩薩、四大天王,后面是韋陀菩薩。再就是大雄寶殿,一般是橫三世佛,就是中間的釋迦牟尼佛、左邊的藥師佛、右邊的阿彌陀佛。有的寺院是中央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摩訶迦葉、右邊是阿難。再走就是三圣殿,多數是西方三圣。還有祖師殿和毗盧殿。藏經樓是收藏佛教經典的地方。再有就是觀音院。多數是供奉觀世音菩薩、善財童子和龍女,其中還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化身。
6、這座大佛寺一共有兩個不同的入口一個在惠福東路,另外一個在西葫蘆,但是無論你選擇從哪一個入口進入,所看到的建筑都是極為壯觀的。在大佛寺當中有一座毗盧殿,其中供奉著毗盧遮那佛,同樣也是這座寺院的誦經殿。
7、走在這個地方,經常會聽到有人在這里進行誦經。這座大殿一共分成兩層,下面一層主要就是誦經的地方,而上面一層則是一個回廊,其中供奉著很多的佛像,也能看到整個佛殿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