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說,人若有緣,一切皆緣。能夠成為夫妻也是有一定緣分的,善緣惡緣,無緣不聚,無緣不來。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緣來了,總會有散的時候。夫妻之間也是一樣,若是惡緣,相方處理不好,都會有緣盡的時候。夫妻經常一言不合就吵架,而有些在爭吵之后,火氣沖天,總會有一方想提出離婚,但是另一方卻沒有答應,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說明彼此之間的虧欠還沒有還還,所以夫妻緣分還沒有盡。如果夫妻之間相處平淡,分手時候也互不勸留,就像普通的朋友,這就代表夫妻之間的恩債還清了,夫妻之間的緣分也就了結了。
2、2夫妻是緣,兒女是債,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兩人結為夫婦,是前生姻緣注定的,是了緣來的。善待彼此,千萬不要舊業未了,又添新業。別再抱怨,你要付出更大的愛去愛對方。你要明白,一切有緣眾生都是來了緣的,菩薩的慈悲心,不單單是對其他眾生,更是對離你最近的人,一生都要彼此善待。讓身邊人開心了,親密關系順暢了,你就是在做佛了。

3、3你對我是愛憐,我對你是敬仰。夫妻是最深的修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教的四攝法,是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也是夫妻相處最好的方式。把你最好的給對方,真心欣賞對方的一言一行,讓對方能接納你的愛。時時醒起,一顆感恩惜緣的心,將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無限歡喜。要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對陽光,對美,對你愛的人。
4、‘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么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注定?不僅眾生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
5、本文依次討論愛情的本質,再討論夫妻關系的類型,并將各類型特征加以說明。最后是有關居士學佛面對因緣時,建議的態度。
6、世間自古多少人歌頌愛情,贊嘆愛情,更希望愛情能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賺取多少人的熱淚,如中國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方羅蜜歐與朱麗葉,多得不勝枚舉,但是佛教以什么觀點來解釋呢?
7、以佛教的觀點,愛情本質上是‘愿力’和‘業力’的結合。所謂‘愿力’,是主動積極的力量,源自內心的‘意愿’;所謂‘業力’是被動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內心,但卻是‘不愿’。兩者力量會促使愛情的發生。(當然世間角度,會有各種理由,如溫柔體貼,美麗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8、就‘愿力’來說,如一對夫妻感情本來很恩愛,更希望來生續為夫妻,故在佛前發愿,希望來生再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為夫妻,永不分離,這種愿力,將來時機成熟后就會發生(不管人變成什么模樣)。或者今生相愛至深,因戰亂或家庭反對,以致今生無緣的男女情人,兩人相互約定,希望下輩子再來成為夫妻。因為彼此都惦記這個約定,故在輪回中兩人再次相遇,會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決定共渡一生。
9、親蜜型的愛情,一般來自過去曾結的善緣(無論是過去生或今生),留有好的感覺,不管是恩情、愛情、親情、友情,在彼此的意識或潛意識,留有好的記憶。從這個角度而言,居士學佛,仍應善待對方,為對方付出,關心對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今生或來世,至少相處或再見面時,對方也能回報善待,互相都以好的態度相處,這也是‘善的循環’。
10、無奈的悲劇,是否有終止的一天呢?很多人以為學佛,或者遁入空門,便可以擺脫這個輪回的夢魘。這種說法表面沒錯,但是就算是再高明的修行者,也要償還過去結下惡緣的宿債。這是法界‘因果定律’,在法界內無人可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