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從古代沿傳至今的瑰寶,象《救荒本草》和《本草綱目》這些巨著,都是明朝時期的植物學家朱橚和醫學家李時珍的心血,雖然現代西醫大行其道,但是隨著國家償導文化自信,我們的植物學和中醫的發展也是迅速的。
救荒本草是哪個朝代的

救荒本草是明朝的,作者是明朝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皇族植物學家朱橚。明朝時期文化科技日臻興盛,一前一后出現了《救荒本草》和《本草綱目》兩大植物和本草學杰作。朱橚主持編寫的《救荒本草》獨具一格,告訴人們如何利用自然界的植物代替食品,以度荒年。該書首開野菜著述一門,前無古人,影響深遠。從編寫的出發點和編寫的內容方法來看,都與以前的本草學著作不同,無論是從普及植物學知識,還是便利民眾尋找食物,都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如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災荒并沒有遠去,理應警鐘長鳴。然而,一部專門介紹野菜、用于救荒的《救荒本草》,卻沒有受到重視,被束之高閣。建議中醫從業人員重讀《救荒本草》,了解出版過程,知人論世,仍然有其現實意義。
朱橚為什么要寫救荒本草
其實朱橚寫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起到救荒以及延續植物學,有一定的研究性。明初時期由于戰亂剛剛停止,百姓的生活很貧苦,長期鬧饑荒,經常以樹皮草根為食,因此積累了很多草本的食用經驗和方法,再加上古時候藥食同源,因此這些資料是非常珍貴的,就是缺乏一個人整理和詳細總結,甚至是提高,因此朱橚就召集了大批學者,將這些知識采集后,進行了編撰,并且圖文結合,看起來更加簡單易懂。
救荒本草作者背后的故事
這位《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他的生母馬皇后是歷史上一位賢惠的女性,對子女要求嚴格,尤其注重對朱橚的管教。1370年,朱橚被冊封為吳王,駐守鳳陽。隨后,他又被封為周王,1381年就藩開封,65歲時卒于開封,葬鈞州(禹州)明山。
朱橚并非長子或太子,加上他有才華和個性強,不太聽話,他的父親朱元璋又不怎么喜歡他,所以他的悲劇是與生俱來的。1389年,朱橚擅自離開開封到鳳陽去看望生病的岳父。朱元璋聞之龍顏大怒,以此為借口,隨即將其流放到云南邊陲。據明代李夢陽等人的碑記和開封人的傳說,明朝開國初期,皇帝朱元璋還曾派人到開封“鏟王氣”,拆王府門樓和繁塔,借以彈壓周王。
不久,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武力政變上臺,朱橚恢復爵位,增加俸祿,歸藩開封。但好景不長,他再次遭遇手足相殘之爭。好在沒有治罪,朱橚主動交出護兵,出讓利稅,表示不顧黃河一再泛濫發水的危險,在開封安居不變。同時,他一再給皇帝哥哥示好獻禮,包括上書《救荒本草》,終于換取一方安寧,了此坎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