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是一個經典成語故事,故事中的兩位主角一位醫術高超,一位自以為是,沒想到卻因為自己對醫術的輕視,最后丟了性命。那么諱疾忌醫的主人公是誰?諱疾忌醫為什么體現矛盾普遍性?諱疾忌醫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現在就和小編來看看吧!
諱疾忌醫的主人公是誰?

1、諱疾忌醫的主人公是扁鵲和蔡桓公。扁鵲去見蔡桓公,發現蔡桓公生病了,便對他說:“你的病在肌膚的紋理之間,如果不趕緊治療,病情就會加重。”蔡桓公并不相信自己有病。十天后,扁鵲又去見蔡桓公,發現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又過了幾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氣色,焦急地說:“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公還是不予理睬。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沒過幾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2、扁鵲和蔡桓公是這則故事的主人公。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這個稱號源于《韓非子·喻老》中的一篇文章《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里所謂的“蔡桓公”,據考證應該是戰國時期田氏代齊以后的第三位齊國國君,謚號為“齊桓公”。
諱疾忌醫為什么體現矛盾普遍性?
諱疾忌醫的典故告訴我們這樣的哲學觀點: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要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蓋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諱疾忌醫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諱疾忌醫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是一個貶義詞。相傳名醫扁鵲曾為蔡桓公看病,在起病由輕到重衍變時連勸了三次,田午因為諱疾忌醫而不聽,后來扁鵲再來時,現其已病入膏肓,無法醫療;扁鵲只得轉身而退,并連夜逃往秦國,不久田午就病發而去世了,后來諱疾忌醫這個典故就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