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是一則成語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為讀書甚至將竹簡都翻爛了,可見古人對知識的渴求,還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給我們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么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誰?韋編三絕為什么叫韋編?韋編三絕是什么意思?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誰?

1、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孔子。故事內容為:春秋時期,人們把字刻在竹簡上,然后用繩子把竹簡按順序編好。一般用麻繩做的竹簡叫做繩編,熟牛皮做的竹簡叫作韋編,熟牛皮是最堅韌的編書材料。教育家孔子讀書非常認真,晚年的時候他喜歡讀《周易》,反反復復把《周易》這本書看了很多遍,以至于編結《周易》的繩子都磨斷了好幾根。
2、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后用來比喻讀書勤奮,刻苦治學,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開創了儒家之風,仁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韋編三絕為什么叫韋編?
因為韋編意思是是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韋編三絕”是說孔子刻苦讀書,孔子的時代,讀的書不是紙寫的,而是把字寫在竹片上的竹簡,把一片片寫了字的竹片串起來,就是一篇文章。而把竹片串起來的繩叫“韋”,是用獸皮做的。孔子天天看書(翻竹簡),久而久之,把串竹簡的繩子都磨斷了多次(三絕),這就是“韋編三絕”里的韋編的來歷。
韋編三絕是什么意思?
韋編三絕的意思是: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意思是讀《易》這本書,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我們現在應該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