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是我們小時候都接觸過的成語故事,老師、家長常常用里面主人公為了學習,堅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精神來教育我們,聽過以后都是受益匪淺。那么成語鑿壁偷光是出自誰的苦學故事?鑿壁偷光為什么改成鑿壁借光?鑿壁偷光為什么是孔明?現在就讓小編為大家一一揭秘吧!
成語鑿壁偷光是出自誰的苦學故事?

1、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匡衡的苦學故事。匡衡小時候求知若渴、非常好學,但是他家中貧窮,沒有錢供他讀書,于是匡衡就去大戶人家做工,并從雇主家里借書來看。由于貧窮,匡衡買不起照明用的燈油,沒辦法在晚上讀書,這讓他非常苦惱。一天夜晚,匡衡意外地發現鄰居家的光從墻上的縫隙透了過來,匡衡很開心,就把縫隙挖大一點,通過光來讀書,最后成為了學問大家。
2、鑿壁偷光是出自古代西漢匡衡勤學苦讀的故事。勤奮好學卻沒錢買蠟燭。鄰居家有蠟燭但光穿不過來,匡衡因此把墻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用燭光映著書讀。同鄉有一大戶人家不識字,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給他做雇工卻不要報酬。主人很奇怪,問匡衡為什么,匡衡說:“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被其感動,就把書借給他。后來,他便成了學問家。
鑿壁偷光為什么改成鑿壁借光?
“鑿壁偷光”和“鑿壁借光”都是正確的,并不是改成了這樣。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出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這告訴我們學習要刻苦努力,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克服一切困難也要堅持讀書,條件再艱苦并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學習的關鍵在于愿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
鑿壁偷光為什么是孔明?
鑿開了墻就會有一個小(孔),然后透過小孔就會有了光亮就(明)亮了。鑿壁偷光,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西京雜記》。該成語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鑿破墻壁透射出光線,現在這個成語形容人勤奮好學,刻苦學習的優秀品質,人們時常借這個故事來鼓勵孩子們用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