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語課》算是白俄羅斯片中難得一遇的佳作,不僅故事設計巧妙,兩位男主演的演技更是出神入化。一個將死的猶太人為了活下來,謊稱自己會波斯語,騙過了想學波斯語的納粹軍官,而這些詞全是他即興亂編的。那么波斯語課真實事件是什么?波斯語課為什么學波斯語?波斯語課為什么沒進奧斯卡?現在就讓小編帶大家一探究竟吧!
波斯語課真實事件?

1、《波斯語課》并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要是受到影片開頭“inspiredbytrueevents”這句話的影響,加上字幕翻譯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很多人會認為有原型。事實上這里用inspiredby而不是basedon。events也不是story,所以翻譯為故事靈感來自于真實歷史事件會比較合適。電影的確是有改編的故事基礎的,故事來自于編劇WolfgangKohlhaase的短篇小說ErfindungeinerSprache。原著是德語,標題翻譯過來是《一種語言的發明》,小說故事基本和電影一樣。
2、這一真實事件指的應該是二戰歷史,因為《波斯語課》的劇本是由德國作家沃爾剛夫的短篇小說《一種語言的發明》改編而來。二戰時期,一個被抓的猶太人急中生智,謊稱自己是波斯人,又恰逢集中營中有個德國上尉在找人教他說波斯語,從而讓這個猶太人,也就是本片男主撿回了一條命。于是,男主用兩千多個集中營猶太人的名字,創造了一門新的語言蒙混過關,上尉則學習熱情高漲,從每天學四個單詞,到每天學四十個單詞,還自己制作了單詞卡用來背誦,卻沒有意識到他拼命學習的根本是一門不存在的語言。
波斯語課為什么學波斯語?
他學波斯語的原因電影中有明確交代,是為了戰后到伊朗和他哥哥一起生活。如他逃跑前在樹林里說的計劃,他途經伊斯坦布爾到達了德黑蘭,結果卻栽在了這最后一關上。因為伊朗已經于1943年9月9日向德國宣戰,而他又被邊防警察從相貌上判斷為德國人,加上他護照上說他是比利時人,但他說的卻是一種奇怪的語言,形跡可疑,自然要被拘捕和審查了。
波斯語課為什么沒進奧斯卡?
《波斯語課》原本代表白俄羅斯角逐最佳國際影片獎,卻由于此片由三國聯合制作,不符合“申報國掌握大部分創作控制權”這一條款而被拒絕。加之,第一、第二制片國俄羅斯與德國均已報送本國代表影片,因此《波斯語課》無緣第93屆奧斯卡的角逐。也因此,電影《波斯語課》被稱為“奧斯卡最大的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