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國家,文化底蘊深厚,成語就有三萬之多,而成語又都有著它的典故。有時候聽到人們會說洛陽紙貴這個成語,會不知道它的意思。那么,洛陽紙貴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洛陽紙貴是哪個朝代的故事?洛陽紙貴是成語嗎?現在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洛陽紙貴的意思和典故?

1、洛陽紙貴原意是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人們爭著抄寫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紙張供不應求、貨缺而貴,現在該詞常用來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洛陽紙貴的典故:左思小的時候父親認為他沒有多大出息,左思聽到這話非常難過,于是便勤奮向學。用了整整十年時間,寫成《三都賦》,一時間豪門貴族之家爭相抄寫,導致洛陽紙貴。
2、洛陽紙貴典故:《晉書·文苑傳》記載,晉代左思的《三都賦》寫成后,在洛陽許多人競相傳寫,引起紙價上漲。后常用洛陽紙貴來稱譽某種著作流傳很廣。洛陽紙貴,中國古代成語,意思原指西晉都城洛陽之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賦》,以至一時供不應求,貨缺而貴。后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出自《晉書·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洛陽紙貴是哪個朝代的故事?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后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洛陽紙貴是成語嗎?
洛陽紙貴,是我國古代成語,原指洛陽之紙,一時求多于供,貨缺而貴。有意思的是,那時還有個著名的文學家叫陸機,據說他本來也想寫《三都賦》。聽說左思已經在寫時,他還曾嘲笑左思:“真是什么人都想寫《三都賦》啊,我倒要看看他能寫成什么樣!要是寫不好,我就用它來封酒壇子。”可是等讀完左思的《三都賦》后,陸機也從心里嘆服,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寫都不可能超過左思,就放棄了寫《三都賦》的念頭。左思也憑借這篇《三都賦》一夜成名,從此再也沒人敢看不起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