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他無限感慨70這個年歲。那么70歲被稱為什么?70歲為什么不能上墳?70歲為什么不能辦大壽?這些問題你知道答案嗎,我們一起去尋找真相吧。
70歲被稱為什么?

1.老人七十歲稱為古稀之年。老人七十歲稱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出自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又因為在古代七十歲是退休回家,把平時當官時坐的的車收(懸)起來的時候,所以也叫懸車之年。
2.70歲被稱為七旬老人。因十歲為一旬,所以七十歲人可叫七旬老人。旬的說法有很多,有十日、十年、十二年、十二年在記載內不存在,十二年被稱作小周天、一甲六十年被稱作大周天,一月有三旬、一旬十天,年齡是十年為一旬,生肖為十二年一旬。新聞上報道過百歲老人還侍奉著高堂老母的事,將來這很可能將成為普遍現象。
70歲為什么不能上墳?
“人過七十不上墳”這句話源于古代和舊時社會,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七十多歲的老人想要上墳基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現代人平均壽命較高,多數70歲以上的老人依舊身體硬朗,若是堅持上墳,既是后輩學習的楷模,又能寄托對祖輩的哀思,若是礙于身體原因無法上墳,最好是安排子孫后代前去。
70歲為什么不能辦大壽?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并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