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這首詩可謂家喻戶曉,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背得出來。這首詩的作者孟浩然是一位田園派的大詩人,他的詩被廣泛收錄在我國的中小學教材里。那么孟浩然是哪個朝代的?孟浩然為什么要去廣陵?孟浩然為什么隱居?現在就讓小編和大家一起一探究竟吧!
孟浩然是哪個朝代的?

1、孟浩然是唐朝的。孟浩然,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他善于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2、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為什么要去廣陵?
原因非常簡單,其實他就是去揚州玩的,三月份的揚州風景最好,選在這個時節去一定能玩得特別盡興。古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喜歡游歷,李白一生放蕩不羈,也喜歡四處旅游交朋友,孟浩然當時正在隱居,或許就想出去散散心罷了。開元十六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科舉不中。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但是卻讓沒有打動唐玄宗,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心情十分惆悵,應崔國輔之約而到吳越之地暢游山水,排解心中煩悶。
孟浩然為什么隱居?
因為一年又一年的過去了,孟浩然無法在廟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抱負,再加上人也老了,身體有疾病,最后只能退隱山林。公元740那年,王昌齡被貶,路過襄陽正好訪問一下孟浩然,酒過三巡,孟浩然因為沒有忌口,吃魚導致毒瘡發作,最后逝世了。起初他并不是山水田園詩人,后來因為生活上的種種失意,各種郁悶,才讓他轉型。在性格上,他不適合做官。也不知道他一生沒有做官是幸運還是不幸運,如果他真的當上大官了,可能他只是一個平庸的官僚,在歷史上也只是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