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明朝功臣們的下場,也有傳言大多數被朱元璋殺死,那么真相是什么呢,一起來尋找答案。明朝34個功臣名將下場是什么?功臣為什么沒有好下場?功臣有哪兒些善終的?你想知道其中的答案嗎,快來一起看看吧。
明朝34個功臣名將下場是什么?

1.明朝34個功臣名將下場都不太好,包括徐達、鄭愈、李文忠、湯和、華云龍、顧時、陳德、郭興、王志、吳良、吳禎、華高、楊璟、韓政病逝;常茂被貶龍州,病逝后追封孝義永安王;李善長被捕入獄被處死;馮勝和傅友德被“藍玉案”牽連,被賜死;藍玉意圖謀反被斬首;唐勝宗、陸仲亨、郭遇春、費聚、趙庸、俞通源、朱亮祖、黃彬、梅思祖、陸聚受胡惟庸案牽連被殺;周德興因子淫亂后宮被誅殺;耿炳文被彈劾自殺;廖永忠被賜死;胡美獲罪被殺;曹良辰北伐戰死。
2.明朝34個功臣名將當中,封6人為公爵—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常遇春去世較早)、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28位大將軍被封為侯爵: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云、顧時、耿炳文、陳德、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郭子興(已去世)等。
功臣為什么沒有好下場?
古代功臣之所以成為功臣,不外乎因為他們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力超群,二是勇于任事,不會推諉扯皮。結果按照“能者多勞,你行你上”的潛規則,每逢危難關頭,功臣就會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到最前線。如果立功受賞,則招來別人嫉妒打擊,如果失敗則更倒霉,馬上會授人以柄,受到圍攻。在這個“規則”之下,功臣們干得越多,責任越重,惹的麻煩事也更多,得罪的人也越來越多,自己的處境也越危險,遭遇大禍下場凄慘的風險就大得多。
功臣有哪兒些善終的?
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漢初三杰的張良蕭何,漢光武帝的云臺二十八將,唐太宗年間的秦瓊、程咬金、尉遲恭、李靖等,宋朝的石守信、王審琦都是得以善終的,不得善終的有文種、白起、韓信、徐達等。漢光武帝和唐太宗是歷代開國皇帝中不殺開國大臣的佼佼者,二人心胸寬廣,不怕這個開國功臣們功高震主影響自己的統治,他們在登基后反而對這些將領重用,做到了同甘苦共富貴,他們的格局胸懷比之劉邦高了不止一籌,能再兩位圣君手底下做事也是人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