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有很多種,總稱銀漢魚目,大約是40種海洋魚類的統稱,以“能飛”而著名。飛魚長相奇特,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可達400多米。藍色的海面上,飛魚時隱時現、破浪前進的畫面十分壯觀。但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

其實,飛魚的“飛行”只是一種滑翔而已。科學家們用攝影機揭示了飛魚“飛行”的秘密,飛魚實際上是利用它的尾巴猛撥海水起飛的,而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是靠振動胸鰭來飛行。飛魚在出水之前,先在海面下調整角度快速,快接近海面時。
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的兩側,然后用強有力的尾鰭左右急劇擺動,劃出一條曲折水痕,使其產生一股強大的沖力,促使魚體像箭一樣突然破水而出,起飛速度可達18米/秒。出水面后,飛魚立即張開又長又寬的胸鰭,迎著海風以大約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飛行。
當風力適當的時候,飛魚能在離水面4~5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需要重新起飛,它就會在全身尚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躍出水面,繼續短暫的滑翔飛行。顯而易見,飛魚的“翅膀”其實并沒有扇動,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作短暫的“飛行”。有人曾做過試驗,將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放回海里,由于它沒有鳥類那樣發達的胸肌,不能扇動“翅膀”,所以被剪斷尾鰭的飛魚就再也不能騰空而起了。
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2]飛魚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時,鰭緊貼著流線型身體。一沖破水面就把大鰭張開,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擊,從而獲得額外推力。等力量足夠時,尾部完全出水,于是騰空,以每小時16公里(10哩)的速度滑翔于水面上方幾尺處。飛魚可做連續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又把身體推起來。較強壯的飛魚一次滑翔可達180公尺(600尺),連續的滑翔(時間長達43秒)距離可遠至400公尺(1,300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