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的身價沒有公開,所以都不知道。“我怎么做都不像那些老板。”生活里的張國立總是帶著一種謙和與儒雅。一位圈內人告訴記者:“在演藝圈,張國立是一個內向而且不善言辭的人,但他性格隨和,人緣好,很多想在這個圈里成事的人都把他視為通向成功目標的金鑰匙,張國立現在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好人緣。”

1996年,剛進軍影視圈的廣東商人鄧建國也盯上了古裝劇這塊肥肉,為了拉上張國立,鄧建國把制片人的位置讓給他。最初的演藝圈制片人實行的是承包制。制片人承包電視劇,投資方會規定一個數額,核準后交給制片人。超過這個數額,制片人自己墊,如果有結余,就是制片人的錢。

作為當年唯一打入香港黃金檔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讓投資方廣州巨星影業公司賺了大錢,但張國立卻一分錢沒賺到。由于第一次做制片人,《康熙微服私訪記》超過預算3%,最后,他不得不把自己的片酬搭進去填缺。在《康熙微服私訪記》2、3、4中,張國立又當上導演,開啟了內地影視圈演員又導又演又制片的先河。“影視大鱷”鄧建國成了張國立的“貴人”,兩人精誠合作中,

張國立學到了一些例如“貼片廣告”“市場宣傳”等營銷手段,逐漸向一個經營者的角色靠攏。隨著《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的火爆,張國立運作影視項目的經驗日漸豐富。雖然在《一九四二》里擔任執行導演,但厚道的張國立還是害怕拍電影,重心還是放在電視劇上,他毫不避諱地解釋說,電影界太過慘烈了,而他拍電視劇已經駕輕就熟了,掙錢容易,比較保險。“電視劇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營生,是旱澇保收的事。投多少錢,掙多少錢,八九不離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