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恭應該是有后代的,不過正史里找不到高長恭有無后代記載,很多人就斷定高長恭沒有后代,這難免有所武斷。高長恭死后一千多年后的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龍門石窟發現了一處寫有“蘭陵王孫高元簡奉為亡妣趙敬造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各一區供養”,也就是蘭陵王孫子高元簡為紀念死去母親趙敬建兩座菩薩,于是推翻了蘭陵王沒有后代的說法。

既然蘭陵王高長恭有后代,為什么他的子孫后代就像從歷史塵埃中消逝了一般,讓人感到神秘。其實這里面有原因可參考。原因一:與高長恭低調性格有關。史書沒記載高長恭的母親是誰,可以斷定高長恭母親不是宮里的女人,可見他既不是皇后所生,也不是妃子所生。高長恭不是嫡生子,也就意味著當皇帝的概率幾乎為零。所以自感地位低下的高長恭就只能選擇為國效力,史書記載他長像貌美,在戰場上打仗,怕壓不住敵人,常戴頭盔摭臉戰斗。
一生中為北齊屢立戰功,按理說高長恭擁有兵權,最有機會謀反,況且他那幫哥哥兄弟殺侄奪皇位的事,高長恭不會不清楚。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高長恭沒有野心。這種性格養成必然也決定了他做事做人低調,當然也教育家人低調。據史料記載,高長恭屢立戰功后,就想學秦朝王翦,以貪腐之名讓皇帝以為他沒有野心,但高長恭的堂弟高緯怎么能與秦始皇相比呢。后來高長恭的親信勸他以裝病為由想辦法隱退。像高長恭這樣小心謹慎的人,他對后代肯定有所交待。
原因二:與高長恭臨死交待有關。高長恭是被高緯賜死,說明這個人一點政治斗爭經驗都沒有。其實一味的躲閃低調并不能逃命。當然高長恭長期作戰,與接觸的人有關,并沒有高明懂政治的人給他指條路。卻說邙山之戰后,北齊后主高緯問高長恭說:帶著頭盔沖進敵陣中,如果發生意外怎么辦?高緯回答:國事即家事。這讓高緯發生了猜忌,他認為高長恭口氣不小,家國不分,那不明顯是瞄準皇帝寶座了嗎?特別是高緯聽到士兵傳唱的《蘭陵王入陣曲》,就更加害怕。
因為高長恭的地位太高了,又有兵權,功高震主,高緯能不害怕嗎?于是派人給高長恭送了一杯毒酒。據《北齊書》記載,高長恭對妻子鄭氏說:我為國出生入死,為什么皇帝還要毒死我呢?高長恭估計沒有想到高緯忌恨他的事。鄭氏勸他,都是兄弟,讓高長恭找高緯談談。高長恭認為談也沒用,也是個死,于是就喝了毒酒。這一過程中,高長恭在喝毒酒前也會對后事有所交待,或者鄭氏、侍妾王氏有孕在身。這就無從考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