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仲尼式古琴與伏羲氏古琴同為古琴,兩者并無本質區別,只是音色和音域的差異、各具特色。都是圣人造琴的范疇,都具有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的特征。以下是兩種古琴的簡介:1.仲尼式古琴屬于古琴中最常見的一款樣式,屬于圣人造琴的類別。由于它的名字叫“仲尼”,所以人們總會將它和孔子聯系起來。

雖然不能確定這種式樣是否是孔子設計,但以“仲尼”命名的確很恰當,因為它是在所有琴里最簡潔的一種,只在琴體的腰部和頭部有兩個凹進的線條,通體沒有任何其他的修飾,它的簡捷而流暢、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體現儒家思想的中庸內斂的風格。
伏羲式也是圣人造琴的一種,形狀與神農式非常接近,相傳為伏羲氏所創。他的特點是在琴的下部起彎的地方多了一個彎,即:有兩個連續的彎,琴體外形的其他部位與神農式相似。在音色上,伏羲氏比仲尼式聲音要渾厚一點。
因為伏羲氏主要保留了唐琴大而渾圓的音質特色,因此聲音較仲尼式古琴更加具有厚重感;而仲尼式古琴在宋代開始興盛并流行起來,這是因為宋代的詞曲更加婉轉悠揚,因此仲尼古琴那種纖細、細膩的音質更加契合宋詞的風格。因此,仲尼古琴較伏羲古琴音域更加寬廣,音色更加明亮。在外觀上,伏羲式的頸部一個彎曲,腰部兩個彎曲。不雷同。有靈氣;仲尼式的中正平和,讓人看著就不自覺地肅然。
“琴”即中國古琴是最為古老的弦樂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于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在人們經見的琴式中,計有伏羲式、靈機式、神農式等等,而最為常見的,則是仲尼式。
仲尼,即孔子,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一位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哲人。有人曾這樣評價他:“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由于孔于對古琴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并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須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
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后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圣樂。于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圣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故古琴也稱之為“圣人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