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每學年有3個學期,每學期只有短短的8周。第一學期從10月初到12月初,接著一個多月的圣誕假期;第二學期從1月中旬到3月中旬,然后是復活節假期;第三學期從4月中旬到6月中旬,主要是在圖書館復習,以及考試,之后就是長達3個多月的暑假。劍橋真正上課的時間也就前兩個學期,短短4個月,可謂全英最短。

劍橋的老師自視甚高,同時把學生看得也很高。了歐式門致力于打造開放性的課堂,啟發學生與自己一同交流思考。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被鼓勵,也被鞭策,把書本上的知識消化并發展成自己的觀點,以回應老師拋出的開放式問題。他們認為,既然這個學生進入了劍橋大學,他就具備了在這個領域進行獨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這種授課環境,對于會讀書、會思考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學術的天堂。
劍橋大學這種授課環境,對于會讀書、會思考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學術的天堂;而對于讀死書、不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也許比地獄還可怕。
劍橋作為“諾貝爾獎的搖籃”一直在積極地鼓勵突破與創新,8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但骨子里卻真正承襲了大英帝國的保守與傳統。這種傳統的觀念從劍橋幾百年磚墻石路的縫隙間散發出來,無聲無息,卻主導了這座小城的魂靈。其他大學僅是畢業典禮時需要穿學袍以示莊重,而劍橋師生以此標榜身份。據說過去學生出學院上街必須外披學袍,不然便作違紀處理。現在這一傳統雖然廢棄,但在大學和學院的某些正式場合,仍沿襲著穿學袍出席的規定。
劍橋的學袍粗看起來都是一身黑色,無甚分別,但實際上卻大有講究。劍橋大學擁有一整套紛繁復雜的學袍體系,簡言之就是袍子和袖子越長,身份和地位便越高。
雖然劍橋大學上課時間最短,但絕不會影響該校的教學質量,因為劍橋的老師們,注重學生的個人研究創新能力以及自學能力的培養。劍橋大學培養了無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被譽為“諾貝爾獎的搖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