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煩惱插曲有:《一次就好》《公元1997》《相約一九九八》《那些花兒》《我為祖國獻石油》《曾經(jīng)的你》《心太軟》《刀光劍影》《不再猶豫》《倩女幽魂》《我和你》《人在旅途》《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咱們屯里的人》《甘心替代你》《走火》《虎里虎氣》長江旅社》《有個愛你的人不容易》。主題曲是《夏洛特煩惱》

原定于八月底上映的《夏洛特煩惱》推遲到國慶檔,中心思想撞車《港囧》,奠定了這個“十·一黃金周”男性中年危機的喜劇主題。兩部影片都從中年男性煩惱出發(fā),都在追求那些年追過的女孩過程中堆砌大量懷舊橋段,同時伴隨時代金曲串燒,都最終以回歸家庭與發(fā)妻偕老結(jié)束。
盡管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兩部電影卻在口碑上大相徑庭。或許是因為觀眾與影評人對徐崢的“囧系列”抱有期望,盡管《港囧》上映后票房輕松破億,仍然遭遇口碑滑鐵盧,成為“囧系列”中評價最低的一部。而作為開心麻花團隊從話劇跨界影視的“破處之作“,《夏洛特煩惱》除了贏得了影院中一片歡笑聲,也在上映首日獲得了同檔期最好的口碑。
《夏洛特煩惱》作為一部純北方元素的喜劇,同樣在懷舊,卻沒有徐崢致敬經(jīng)典的野心,更沒有在電影中介紹維爾托夫、弗拉哈迪這樣的無法與普通觀眾產(chǎn)生共鳴的電影大師級名詞。同樣是把中年煩惱定義為眼看紅玫瑰變成墻上的蚊子血,轉(zhuǎn)而懷念月光般皎潔的白玫瑰。
但《夏洛特煩惱》將男主人公的身段放得足夠低,那些低俗的段子、笑料放在一個夢中逆襲的失敗者身上似乎就有了足夠的合理性解釋,而《港囧》中的徐來被設(shè)定成一個人生之路較為平順的中產(chǎn)階級,在港的囧途顯然是為囧而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