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云按火上來了→火燒云變化著→火燒云下這樣的順序。《火燒云》這篇課文,寫出了鄉村傍晚火燒云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表現了大自然景象的瑰麗和變幻無窮,表達了作者對火燒云的贊嘆之情。火燒云是日落時或者日出時出現的低云類,通常來說,都是呈現的紅色,所以稱之為火燒紅色的火燒云云霞。

《火燒云》從兩方面描寫火燒云的景象,一是顏色多,變化快;二是形狀多,變化快。全文語言優美,描寫生動形象,把火燒云的動態之美描寫得淋漓盡致,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這篇課文的另一個特點是,想象豐富、有趣,能引起讀者無限遐想。
太陽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混合成的。在這幾種光中,紅光穿過空氣層的本領最大,橙、黃、綠光次之,青、藍、紫光最差。天氣晴朗的時候,懸在空中的雨滴少,紅、橙、黃、綠幾種色光幾乎全部通過,只把青、藍、紫三種色光攔住。
而這幾種光中,又數藍色光反射的最多,所以把整個天空“染”成了藍色。而在清晨或者傍晚有云的時候,太陽光穿過的空氣層要比中午的時候厚一些,其中的黃、綠、青、藍、紫幾種光,在空氣里“行走”沒有多遠就筋疲力盡了,只有紅、橙色光可以穿過空氣層探出頭來,將天邊“染”成紅色,這就形成了火燒云。
蕭紅的作品《火燒云》是《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主要描寫日落時的火燒云云霞由出現到消散的過程。作品按照由近及遠,由實轉虛的順序,先是描寫了近景,云霞映襯下的孩子、老人的臉上都煥發了光彩,村里小動物的身上也都變化了色彩;再寫到天空日落形成的火燒云云霞由西到東由濃轉淡的變化;由天空中被浸染的火燒云的各種形態聯想成各種真實的動物形象。
蕭紅,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乃瑩,黑龍江呼蘭縣人。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她的作品的火燒云取材于家鄉,她以其敏銳纖細的藝術感受力,樸實細膩的筆調,寫出當時東北鄉村小鎮的閉塞與荒涼,塑造的人物鮮活可愛,風格明麗凄婉,彌漫著憂郁和感傷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