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硯有收藏價值。以山東天然的紅絲石為原料制作的石硯,早在唐宋即負盛名譽為諸硯之首。原硯材出自青州“黑山紅絲石洞”,后因其原料枯竭清后以臨朐老崖崮為主產區。溫潤如玉的質地。紅絲硯溫潤的石質給人以淡泊寧靜的舒適感,一硯在手如握美玉,時常撫摸把玩,則有人石相親之感。

艷麗多姿的色彩紅絲硯的色彩以紅黃為基調,赭、紫等色兼而有之,各具特色,妙不可言。變化莫測的紋理石可先生曾為紅絲硯題刻硯銘“誰持彩練當空舞”,就是對紅絲石曲線紋理的形象比喻。紅絲硯紋理極具變化,文字、動物、山水、人物等圖案都在似與不似之間,使人產生無盡遐思。
古樸自然的形狀呈不規則散裝礦體分布的紅絲石獨立成塊,一石一式,形狀多樣。,巧用其自然型制硯,一方硯臺便是一件獨特的、絕無重復的藝術品。石眼紅絲石偶有石眼出現,在純凈的紅絲石面上,有球形青黑色一體,稱之為石眼,雖不及端硯眼之美觀,但也亦為一奇。
藏硯必須懂得品硯。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喜好,所以側重點和標準不可能完全統一。較客觀地看,共同的約定俗成的標準是從硯的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品硯。硯臺是我國的文房四寶之一,是美石良工的綜合藝術載體,是集刻石、繪畫、書法、詩詞等元素于一體,最后由創作者使用精到的刀法和一絲不茍的精心細致處理來把他完美的表達出來。
鐫刻在硯臺上的銘文是比較自由的文體可長可短亦詩亦文能韻能散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其內容可以是,贊美、明志、紀事、敘情,由心而出,有感而發。硯是主體,硯不存,銘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