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3年6月10日(農歷四月廿四),劉備病逝。近年來,很多網上傳說劉備是因為“郁悶”而死。這種說法,大概與東晉道教理論家兼醫學家葛洪所寫的《神仙傳》有關,上面記載:“先主欲伐吳,遣人迎(仙人李)意其。意其到,先主禮敬問以吉兇。意其不答而求紙筆,畫作兵馬器仗數十紙已,便一一以手裂壞之;又畫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徑去。先主大不喜,,而自出軍征吳,大敗還,然恥發病死,眾人乃知其意。其畫作大人而埋之者,即是言先王死意。”

這里的“忿恥”,是說劉備“郁悶而死”的一個最早的根據。從中醫看,“忿恥”與“郁悶”同屬于生理變化,或者說是一種情志變動。劇烈的情志變動,往往會傷及五臟:怒則傷肝,喜則傷心,思則傷脾,憂則傷肺,恐則傷腎。由此也容易引起病變。
在出師伐吳之前:由于東吳“孫權之襲關羽”使他盛怒不已,孫權派人送書請和,仍然“盛怒不許”;劉備部隊快出發的時候,突然聽到張飛被帳下大將張達、范強刺殺身亡,他又是悲痛不已。劉備出師伐吳之后,與吳軍對戰于夷陵道,不但仇未報,恨未雪,反而被吳軍打得落花流水,丟盔棄甲,損兵折將。對此,他不免產生沉重的精神包袱。
吃了敗仗,還鬧出一身大病來。眼看自己快完了,面對蜀漢江山和九五之尊的地位,怎不使自己陷入自悲自傷、自怨自艾呢?劉備自己也說過什么”人五十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的話,看來那是自寬自慰之辭,并非他的真實思想。以上種種,充分說明劉備的內傷很沉重。葛洪解釋仙人李意其回答劉備所問吉兇的畫意是“忿恥發病死”,比起“郁悶而死”的說法要合乎情理得多。當中的“發病”二字是無論如何不可缺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