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七月2亡,九月13日下葬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經出巡過北面,當時主要是為了抵御匈奴,鼓舞士氣。他全國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統一全國后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來的路上。到了公元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領大隊人馬,從都城咸陽出發,直奔南方的云夢(現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

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在安徽當涂)上岸,到了錢塘(現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會稽山。下山后,從吳中(現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在平原津(現在山東平原縣)就一病不起。
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后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意識到生命到了極限,便留下了遺詔,要長子扶蘇奔赴咸陽主辦喪禮,并繼承皇位。詔書放在任中車府令的趙高那里,還沒有等詔書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熱季節,在沙丘平臺(現在河北廣宗境內)病死了。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始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稱為“一帝”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或始皇注定是一名歷史上的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樣引起了后人的爭議。目前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于疾病,一說死于非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