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袁牧之編導的馬路天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部由趙丹周璇主演的影片被認為是中國有聲電影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80年代,意大利著名影評家達西拉奇驚嘆說:馬路天使堪稱一個奇跡它所體現的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比意大利在戰后提出的要早得多。

袁牧之14歲時就參加了洪深組織的戲劇協社,為唯一小演員18歲開始因在一些話劇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戲劇界的重視后入東吳大學,演出萬尼亞舅舅等劇1930年,他在左翼戲劇運動的影響下,接受了進步思想1934年,袁牧之加入電通影片公司,拍攝并主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桃李劫,獲得了進步輿論的一致贊揚。
1930年,袁牧之放棄大學學習,投身于左翼戲劇事業,曾主演洪深編劇的五奎橋蘇聯劇作家特列季亞科夫編劇的怒吼吧!中國田漢編劇的回春之曲等劇目他在實踐中重視藝術總結,著有牧之隨筆戲劇化裝術兩個角色的戲和演劇漫談等書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編輯過中華日報的戲周刊36期他主張演員表演時應脫了自己而變成劇中的角色他提倡通過外形技術來摹擬角色精神生活,并嘗試過許多鉆研角色和體現角色的方法,為當時的表演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1935年,繼桃李劫之后,袁牧之在影片風云兒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個由沉淪到覺醒,最后走上抗戰前線的青年—-辛白華同年10月,他又成功地編導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都市風光都片是一部暴露當時社會不景氣大都市生活爾虞我詐以及小市民愚昧無知的影片袁牧之把舞臺技巧移到銀幕上來,為中國影壇創造了喜劇片的典型這部影片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也是袁牧之電影執導的處女作他在片中扮演拉洋片老頭。
1936年,袁牧之轉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在生片中,他一人兼飾兩個角色—愛國青年李濤和柳元杰他們性格各異,形象鮮明,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贊賞。
1937年,袁牧之編導的馬路天使,更是膾炙人口馬片通過對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悲慘命運的真實描繪,深刻地揭露和尖銳地抨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袁牧之以新穎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導演技巧,把悲劇內容和喜劇手法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使整個影片的風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雋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