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買橘子段子的梗就是:“我是你爹”。其中的意思就是“爸爸去給你買橘子”。但是如果你的朋友要是對你說出這句話,你還欣然接受的話,那么,他可就占了你的一個大便宜。這句話出自朱自清的短片散文《背影》,就是描寫父親的,也就是別人說他是你爸。

《背影》創作于1925年,講述的卻是1917年的事,所以是“回憶性散文”。文章開頭一句就是“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作為父子至親,為什么會兩年多不見面呢?答案是,在此之前,朱自清與父親有很深的誤會和很大的矛盾,父子二人已斷了來往很久。
朱自清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與父親都是當官的。但后來父親朱鴻鈞丟了功名,賦閑在家,積郁成疾,性情大變,全家的經濟又都靠朱自清支撐,再加上朱自清遠赴上海等地教書,讓朱鴻鈞很生氣,久而久之父子之間的感情就出現了裂痕,幾乎不再聯系,但朱自清仍每月寄錢回家。
時間到了1928年,朱鴻鈞年過半百,身體每況愈下,風燭殘年的他惦記起遠方的兒子,最終按耐不住思念之情,放下身段主動給朱自清寫了一封信。信中有言:“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到此處,朱自清不免傷懷,又念起父親的好,于是有感而發,寫下了名篇《背影》。
后來,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就有《背影》一文。朱自清的三弟看到大哥的散文集,就拿回家給父親看。此時的朱鴻鈞已重病纏身,行動不便,他躺在床上讀完了兒子的散文,老淚縱橫,父子二人也自此冰釋前嫌。《背影》一文對于后人來說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對于朱鴻鈞與朱自清來說卻是一劑治好父子多年頑疾的良藥。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這就是《背影》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