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又稱為祖居地或原籍,是指祖父(爺爺)或以上父系祖先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籍貫原則是一般是跟隨父系,也有少數跟從母系的。現在一般不做強制要求,新生兒可以在父母任何一方的常住戶口所在地申報戶口。

現在很多的語文教科書里,都會專門把一些中國作家,尤其是古代時候的作家的祖籍給點出來,估計很多人就是跟著記一記,只知道祖籍就是這個人的祖先所生活的地方,但是對于這個“祖”究竟有多“祖”一點概念也沒有,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祖籍的“祖”究竟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祖籍的含義。祖籍其實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觀念,是為了懷念自己的祖先的,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是父系社會,因而在祖籍的追認上還是以父系祖先為主要追認目標,主要探求的還是父系祖輩長久生活過的地區,母親一脈是不算入其中的。不過現在算祖籍其實是有兩個不同的說法的,一個是官方的算法,一個是民間的算法,這兩種算法有什么不一樣呢?
官方的說法自然就是指國家法律所規定的說法,祖籍在現代的法律之中統稱為籍貫。公安部通過91號文件里面就詳細規定了籍貫的算法: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的地方。
所以說,如果按照現在官方的算法的話,祖籍只要算三代就可以了,你祖父的居住的就是你的祖籍所在地!這樣的算法方便錄入公民信息,畢竟戶口本上還是要填寫個人籍貫的,如果真的要追本溯源的話,那這個工作量就太大了。
民間的算法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之上的祖籍了,也就是要去追溯到最早的所能夠確定到的祖先的生活地,換句話說就是你的祖籍你可以無限的往上追溯,這是沒有一個定性的概念的,只要你想,想追溯到第幾代就追溯到第幾代。
但是有一點是需要明確的,那就是如果嚴格來說的話,這種追溯并不是隨隨便便的追溯的,不是你想安在哪里就能夠安在哪里的,這必須是要有像族譜這樣的史冊資料加以佐證的,一般來說,根據你家的族譜上面最早的一個祖先所生活的地方就能夠確定你的祖籍在何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