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鯊好養,是一種比較中規中矩的觀賞魚,本身并沒有太華麗,也不是很兇猛。雖然缺少讓人眼前一亮的技能,但由于長得比較特殊,依然在觀賞魚市場里有一席之地。藍鯊不是鯊魚,所以如果有人說自己家里養了條大藍鯊,不要以為是海洋里張著血盆大口的藍鯊。他家的魚缸沒那么大,只是養了一條小藍鯊,一種來自于泰國跟馬來西亞的淡水魚。

藍鯊在我國觀賞魚市場有一定受眾,養在魚缸里的人也不算少,但由于某種原因,關于藍鯊的介紹都比較模糊。藍鯊的老家是馬來西亞跟泰國,并不是我國的原生魚。根據地域特點,它需要在26℃左右的水里生活,這時候酸堿度控制在6.5-7.5比較合適。魚缸里的環境跟野生環境不同,甚至受到空間限制,藍鯊的體形會一再縮小。
野生環境中的藍鯊能長到一米以上,而魚缸里的大概能到50cm上下。作為鯰魚家族的一員,藍鯊的生長速度比較快,一年可以長十厘米,所以在配置魚缸時不能選小缸跟中等魚缸,尺寸盡量在1.2米以上,也更容易出狀態。
藍鯊的名字比較有歧義,因為在廣闊的海洋里,也有一種鯊魚的名字叫藍鯊,有時會有朋友弄混。后來大家根據他的樣貌,給它定義了另一個名字,虎頭鯊。不過原生魚沙塘鱧的其中一個小名也叫虎頭鯊,所以還是有人會誤會。以學術的角度看,它的學名應該是:低眼無齒(máng)。這些名字基本可以概括它的外表:額寬、吻短,口無齒。呈紡錘形,形長側扁背鰭前方隆起。總之跟鯊魚相似,只是沒那么強的威懾力。
野生狀態下的藍鯊生活在中下層水域,身體健壯,生命力頑強,皮實好養,還不挑食。當地人把藍鯊當作經濟魚,野釣愛好者也喜歡釣到藍鯊。它來到國內慢慢轉變成觀賞魚,單價基本穩定在20元以上。隨著市場需求多樣化,現在有一些養殖基地開始培養白化藍鯊,以期待賣出更好的價格。不過現在市面上好看的魚太多了,想把藍鯊捧紅太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