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并分為81章。
現在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寶典《道德經》而來,道就是自然客觀規律,《道德經》就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有上下兩冊,上冊37篇主要是道經,下冊44篇則是德經,《道德經》的思想要義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術”。《道德經》被譽為影響中國社會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