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次,孫子對于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后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負擔。基于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因此,為了盡量減輕戰爭對于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因糧于敵。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輸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征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資供應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孫子在2500多年前對于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2、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面;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面。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系。

3、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系。孫子一方面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這里,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于客觀條件,在于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面,孫子有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這里,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么,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與光輝。
4、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系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善于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5、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