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審題立意】這是一則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有事件,有對事件的不同看法,有寫作任務。對于這樣的作文題目,我們可以使用分層分析法,即將文字材料的段落分成不同的層次,分別概括每層的大意,然后綜合考慮,進而提煉觀點,構思寫作。我認為大體可以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引出事件,某教授的板書火了,交代了原因,好看(嚴謹、工整的板書配合偶爾出現的科學家頭像)。第二層,指出教授堅持板書的原因,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更好地聽課,記住這些內容。第三層,反對的觀點,認為板書沒什么大不了,不值得表揚,是一種落后。綜合三層的意思:第針對教授板書火了這件事,材料給出了正反兩種觀點:點贊的和反對的。相信很多同學會從支持板書或認為板書落伍的角度去立論,如:傳統的傳承、與時俱進、不可固守等,辯證一點的也無非是將傳統與創新結合起來。我認為這種立論肯定不偏題,但是卻議論膚淺,沒有抓住材料的核心。分數不應該超過46分。第我們應該關注教授堅持板書的目的,也就是教學目標的實現。板書的設計是為了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這不僅僅是為了將畫畫的興趣融入板書中,而是為了能夠將這種教學方式更好地發揮出效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件事,就比較容易抓住材料的核心。我認為可以從形式與目的的關系立論,如:無論是傳統板書,還是信息化的現代教育技術,它們的終極追求應該是實現教學目標。從這個角度看問題,那么板書和現代教育技術無所謂孰優孰劣,更無所謂孰先進孰落后,只要能實現目的,兩者都先進。教學方式應該為教學目標服務,而不能“為先進而先進“,否則就是削足適履,或者是買櫝還珠。第本次作文在寫作時應該避免說話偏激,思維僵化,要注意思辨性,要注意行文時邏輯的層層推進。當然也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緊扣材料,選擇一個角度深入分析即可。第我認為,在行文時也無需局限于材料,全文只談教育,可以做到“同質提升“,多想想在現實的政治經濟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2、一是目標導向,即“學什么”的問題。這直接牽涉到教師對學生認知能力的了解程度和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學生”、“備教材”的能力。高明的教師往往會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跳一跳,即可摘到果子”。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在預設教學目標時常常會一廂情愿地拔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動輒以高考的能力要求來嚇唬學生。其結果不是學生對教學目標望而生畏,就是教師完不成教學任務。我的這節研究課就暴露出了預設目標過高的問題。這節課預設了兩個目標,其中一個目標是領悟微型小說的文體特征,這是高考的能力要求,也是小說鑒賞命題的一大熱點。讓學生自己通過解讀文本,領悟、討論、歸納微型小說的文體特征,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顯然是高估了他們對小說的實際鑒賞能力。所以學生在分組討論解決這一問題時顯得茫然無措或者答非所問,最后不得不由我來包辦答案。什么樣的目標才是切合學生的實際呢?我想它既要體現教材的精神,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還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在預設目標時要注意四點:一是目標的指向一定要明確,不能太籠統;二是目標不能預設太多,多則易亂;三是目標要有梯度和差異性,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四是目標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

3、龐統的這番話,不同于普通的三策,可謂大有深意、值得玩味。窺一斑而見全豹,體現了一個頂級經理人的職場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