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七步詩》大家都知道,是曹操的兒子曹植所作。曹植登上王位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就想把自己的親兄弟曹植除掉,就要他在七步內(nèi)作一首詩,否則就要為難他。誰知七步還為未走到,曹植就作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七步詩》。那么,七步詩什么有兩個版本?七步詩為什么是七步?七步詩為什么不是七句?現(xiàn)在就讓小編為大家一一揭秘吧!
七步詩為什么有兩個版本?

1、《七步詩》有兩個版本主要是距離時間太久遠,很多無法考證的情況下,兩首《七步詩》在流傳中慢慢模糊了原來的出處。根據(jù)時間來劃分古體詩和近體詩,現(xiàn)在的原則一般是:唐代之前的詩歌都屬于古體詩,唐代及以后的詩歌大部分都是近體詩。而眾所周知,曹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三國時期肯定是在唐代之前的,那么可以判斷出,曹植寫的詩歌都是古體詩,所以正確的版本應該是如下這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七步詩的流傳本來就有兩個版本,后來經(jīng)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所以最新把六句版的編入教材。七步詩最早出現(xiàn)在《世說新語》,原為六句,后面三國演義,把它改為四句,也是大多數(shù)人熟悉的版本。現(xiàn)在又改回原來的版本,歷史在發(fā)展,很多錯誤已經(jīng)被誤傳千年。
七步詩為什么是七步?
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詩,走了七步做出來的詩因此稱為《七步詩》。黃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于爭封太子這段經(jīng)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于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nèi)應聲成詩。
七步詩為什么不是七句?
因為七步只有六個空檔,曹植不可能第一步還沒走就吟出詩來。據(jù)《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