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孔明燈慢慢上升到空中,隨著風的方向飄到遠方,直至燃料耗盡。有時候墜落的地方正好是一片水域,既污染水源,有加大了防護人員的工作量。有些孔明燈,沒有正規的生產標準,制作簡陋,往往飛不了一會兒就落下來了。有時候會正好砸到人的頭上,完全熄滅的還好,沒有完全熄滅的很可能把頭發燒焦甚至引發更大的危險。

放孔明燈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引發火災,孔明燈飄到農村人家的草垛上或者飛到森林里,都可能引發火災。特別是森林里,如果發現不及時,會釀成大禍。孔明燈最好的落處就是空曠的地面,不會傷人,不會以引發火災,造成的污染也比在水里好的多,不過染成的污染還是不好的。
孔明燈又燈,俗稱許,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中國手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愿,象征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于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孔明燈升空時,在的支架中間一塊沾有煤油或花生粗布或金紙,放飛前將油點燃,燈火燃燒一陣后產生熱空氣,孔明燈便膨脹,放手后整個燈會冉冉飛升空,如果天氣不錯,底部的煤油燒完后孔明燈會自動下降。
孔明燈的制作方法: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它是利用熱空氣比空氣輕,在空氣中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一、材料:竹篾、白紙、細鐵絲、酒精、脫脂棉、漿糊。二、制作方法;1、用3張薄白紙糊成一個頂端密封的圓柱體,其周長為225cm,高約90cm。2、用寬1cm,厚0.1cm的竹蔑扎一個周長約220cm的圓圈,其下底拴2根互相垂直的細鐵絲。
3、將竹圈放在圓柱體下端作底,使兩者邊沿近于重合,用漿糊粘住。4、用竹蔑扎一個小圓圈,直徑約15cm,周圍包上脫脂棉約10g,作為燃心,然后掛在兩鐵絲的交叉點上。選擇晴朗無風的夜晚,一人拿住燈底的左右側,另一人用酒精將脫脂棉浸透后點燃,直到雙手感到孔明燈有上升之勢,即慢慢放開雙手,孔明燈便徐徐飛起,上升高度可達1000m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