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位于山西省渾源縣。恒山,又名“太恒山”、“元岳”、“常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北岳恒山脈始于陰山,橫跨塞外,東西延續五百公里,是海河支流桑干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地處中偉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夏季風影響大,屬于溫帶,溫帶大陸性氣侯。平均氣溫在4一14度之間。

恒山是中華五岳之北岳,奔騰起狀,橫亙塞上,東西綿延五百公里,綿秀一百零八峰,唐代大詩人曾島曾用“天地有岳、恒岳居其北、巖戀疊萬重,鬼怪浩難則的詩句來描繪北岳的雄氣象,”。北宋著名畫家郭熙則用“恒山如行來勾勒其群奔突的地貌特征。恒山南障三晉,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蒼蒼,摸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美如畫卷。景區內有累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充滿了神奇跡。
景區以雙峰并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抬杠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其中最受人歡迎的恒山腳下的懸空寺和天峰嶺南坡山腰上的北岳廟。天峰嶺景區是北岳恒山主峰所在地,又名恒山廟群區,廟宇集中,規模宏大,自秦漢始建廟宇認來,到明代已形成了“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的龐大建筑群。
現在,天峰嶺景區主要有恒山殿,會仙府、寢宮、九宮、九天宮、白虛觀、姑嫂岸、翠雪亭、奎星閣等古建筑群。除此之外,景區岸壁上摩岸題刻隨處可見,廟宇中碑匾額比比皆是,深厚的文化積淀彰顯恒山文化的源遠流長。恒宗殿是北岳恒山之主廟,又名“北岳廟,”“貞元殿”,俗稱“朝殿,”也是五岳中岳廟建在山上的孤例。
恒山作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于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時恒山已經寺廟群規模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古人由此贊嘆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恒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完必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