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后人現在已經都轉入了文化學術界,一個商業世家的沒落也造就了一個書香門第。幾百年過去了。除了一個常家莊園和祠堂里的牌位,幾乎沒有別的東西能夠證明這個家族往日的榮耀和地位。不只常家,一個曾經號稱“海內最富”的晉商群體也早已時變業衰。
1、1948年6月24日,這對于常氏十五代孫常鳳玄來說是個不尋常的日子。天剛蒙蒙亮,21歲的高中畢業生常鳳玄就開始起床打點,準備出門。他這一趟是要去北平,投考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他的表哥常風就在北平,是清華大學外語系的畢業生,和北大東語系的季羨林關系不錯,應該能夠給他一些幫助。
2、常鳳玄的父親還在世的時候,家里的境況就很不好了。小的時候,他經常看見父親一出家門就被債主抓著領口討債,最后鬧到警察局去。有一年,閻錫山駐軍向下面派款,父親千方百計籌好錢,可還沒等送到,閻錫山卻被打跑了。這也是真實的笑話。“別人是掙了錢買房子買地,我們家是掙了錢就讀書。因為那時候做生意是等而下之的事情,誰都來欺負。”
3、清朝的時候,山西民風崇商,這本是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一次叛逆。但是到了后期,這個價值趨向又一次發生了逆轉,常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常氏家族最鼓勵后代讀書科舉,并且在莊園里設了自家的書院,請當地最有名的先生來教書。常贊春兄弟四個都是舉人,常贊春考進士不成,后來才進京師大學堂的中文系。
4、到了常鳳玄這一代,商業已經是一些零碎記憶,就連家族的交際圈子也變了。據常鳳玄表哥常風的外孫女趙蘭回憶,和外祖父信件來往的都是他當年的同學好友,有大學同班同學錢鐘書、楊絳、蕭乾,外祖母郭吾真畢業于清華大學歷史系,是吳晗的同班同學。
5、常風本人在隨筆集《逝水集》中也回憶了自己早年和沈從文、馮至、朱光潛等人的交往。常鳳玄則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退休,研究了一輩子藏族文化,是個清貧固執的知識分子。他說父親留給他幾句話:“群而不黨,有教無類。”
6、常氏后人,現在已經都轉入了文化學術界,一個商業世家的沒落也造就了一個書香門第。“人一顯赫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東西,這不但時髦,也是順理成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