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不滿周歲黃口——本指雛鳥,后比喻幼兒,10歲以下。總角、孩提——幼年泛稱。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幼學(xué)——10歲束發(fā)——15歲左右弱冠——20歲而立之年——30歲不惑之年——40歲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歲的年紀(jì)鮐背之年——90歲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1.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cuò)綜相合紀(jì)年,可組成六十對(duì)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2.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jù)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dòng)人無不待于養(yǎng),故曰頤。
3.總角:指童年。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又《齊風(fēng)·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古時(shí)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