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關,即嘉峪關,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于祁連山下的文殊山與黑山之間的嘉峪塬上而得名。這里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漢隋兩代已建有墩臺。嘉峪關后成為明代萬里長城西起點,也是目前我國萬里長城諸多關隘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建筑。

清仁宗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為嘉峪關寫下“天下雄關”;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清朝陜西直隸總督左宗堂在收復新疆伊犁時途經嘉峪關,面對氣勢磅礴的關城,提筆寫下“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匾懸掛于嘉峪關樓上,因此,嘉峪關被成為“天下第一雄關”。
天下第一雄關是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一般認為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山海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而與之呼應的嘉峪關則被成為“天下第一雄關”,自古就與山海關齊名。
嘉峪關的位置非常重要,是古時從京師到西域的必經之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不僅僅是軍事重鎮,也是商貿重鎮,文化交流的重鎮。嘉峪關結構復雜,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現在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嘉峪關市都以這座關城來命名。天下第一雄關是在甘肅省嘉峪關市,位置比較的重要,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
雄據萬里長城西端終點,峭立嘉峪山之麓。巍峨宏偉,險峻天成,氣勢磅礴,“連陲鎖鑰”,是古代萬里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必經關隘。“第一雄關”城樓,重建于1372年(明洪武年間),呈正方型,開東西二門,城頭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中段各有一座“敵樓”,壁壘森嚴,雄偉堅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