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海拔最高3200米.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于1958年,面積6.64萬平方公里,2019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94.66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69%,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

自然狀況寧夏全境海拔1000米以上,地勢南高北低,落差近1000米,呈階梯狀下降。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為溫帶半干旱區和半濕潤地區,具有春多風沙、夏少酷暑、秋涼較早、冬寒較長、雪雨稀少、日照充足、蒸發強烈等特點,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地理區劃在地形上分為三大板塊:一是北部引黃灌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二是中部干旱帶。干旱少雨,風大沙多,土地貧瘠,生存條件較差。三是南部山區。丘陵溝壑林立,部分地域陰濕高寒,是國家級貧困地區之一。
歷史沿革寧夏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境內靈武市“水洞溝遺址”表明,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此設北地郡,派兵屯墾,興修水利,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故元代以后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元滅西夏后,設寧夏路,始有寧夏之名。明朝設寧夏衛,清代設寧夏府。1929年成立寧夏省。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