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節是壯族的節日.同時也稱三月歌圩,或稱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

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云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也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
在廣西的某些地區還流傳著-一種特殊的對歌形式,稱為“還球歌圩”。這種歌圩一般以村寨為單位,先由一方將用絲線、羽毛織成的彩球送給另一方,雙方約定在半年或一年后,由接球的一方前來還球,并舉行盛大的山歌比賽。相約的日期到了,接受還球的一方就擺起個臺,準備接球。對歌時,若還球的一方唱不贏,彩球還不回去,只有相約日期改日再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