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節是苗族的節日。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歷五月端午節前后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

苗族節日除與當地民族一致外,特殊的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舉行的“采花山”,又稱“花山節”。進入臘月中旬,花山主辦人就要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桿,稱為花桿。在離桿頂一米左右的地方,掛有紅、黃、藍、白色彩帶,以及象征喜慶和將要獎給爬花桿優勝者的蘆笙、糖果等。花山節不論是哪個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
主辦人準備一些酒,招待前來采花山的客人。花山場上,舉行武術、斗牛、賽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賽活動。獲勝者由主辦人掛紅戴花,給予物質獎勵。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尋愛寄情,互訂終身。過去,花山節往往由無嗣求子者籌辦。現在,各地相關主體為發揚民族文化。每年都撥專款資助,各地花山場日益興旺。
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燈籠高懸,彩旗飛舞,花桿矗立。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束大布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妝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嗩吶,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云集會場。蘆簽舞貫穿花會始未,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蘆簽舞給人一種輕松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復一直攀到桿頂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