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是一個生活簡樸,治學嚴謹,待人誠懇,熱情,對學生嚴格要求,沒有民族偏見的人。藤野先生是一個正直的日本知識分子。文中所描寫的思想性格主要有兩方面的特點。一是他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懷有真誠友好的感情;二是他樸素勤謹,熱愛科學工作認真負責細致。在他對待魯迅的態度上,這兩方面是不可分的。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生于1874年,日本福井縣人,比魯迅大七歲。藤野先生祖上世代行醫,其父也是一名醫生,接受過西洋醫學教育,一輩子當鄉村醫生。藤野九歲時,父親過世。在兩個哥哥的撫養下,藤野才得以長大成人并入學讀書。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比較大。當時,福井縣的許多學校開設了漢學課。藤野在酒井藩學校(小學)讀書時,學習過漢學。在那時,藤野先生便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說過,藤野先生擔心他不肯解剖尸體,因為藤野先生知道中國人敬重神鬼,解剖尸體是對逝者的不敬。藤野先生還詳細地向魯迅詢問,中國女人是如何裹腳的,嘆息沒有機會親自看一看。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親近,既有魯迅自己理解的“物以稀為貴”的原因,也有藤野先生對中國文化熱愛而心生親切。以及,作為教師對學生天然應有的關心。
藤野先生讀完小學后,進入藤島高中讀書。日本的高中,其實只是初中。1892年,藤野先生尚未完成初中學業,便得到一個特別的機會,得以進入愛知縣醫學校學習。這在那時是他的幸運。繼承了父業,還可以省卻許多曲折。然而這一段經歷,卻于幸運中蘊藏著不幸。
在愛知醫學校學習四年后,1896年,藤野先生畢業留校任教,成為一名解剖學助教。1897年,在導師奈良坂先生的幫助下,藤野先生獲得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深造的機會,進修了一年解剖學。
三年后,藤野先生應聘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擔任解剖學講師。就是在這里,藤野先生遇上了魯迅,結下了一段為后世所傳誦的師生情誼。
青年時代的魯迅,從21歲到28歲,在日本留學七年,1910年方才回國。這一段人生經歷,是魯迅精神發育史上最重要的部分。眾所周知,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反復提及,他去日本留學,是想學醫以拯救孱弱的國民。然而魯迅在日本留學的生活,以及那些年他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他自己記述甚少,這實在令人遺憾。也因此,《藤野先生》一文更顯得彌足珍貴。

















